衛教天地

| 醫憲診所 胃腸肝膽、內科 小教室 |

▶ 難治型幽門桿菌|胃腸肝膽

 

「幽門桿菌」的感染,是台灣人罹患胃癌的危險因子之一,約10 - 20%的幽門桿菌感染者有「慢性胃炎、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」等症狀發生,而約2 - 4%的幽門桿菌感染者則有「胃癌」的發生。

 

對於「一般」幽門桿菌感染的患者,「經驗性抗生素治療」是「預防胃癌」的最有效方式,但面對「難治型」幽門桿菌患者的治療,一直是腸胃科醫師在臨床上的挑戰。

  • 何謂「難治型幽門桿菌」

若經過「2次以上」標準天數( 7 - 14 )之經驗性抗生素治療,再經「胃鏡檢查」、「糞便抗原檢測」或「碳13吹氣試驗」確認後,仍呈現幽門桿菌「陽性反應」者,顯示患者所感染的幽門桿菌已具有抗藥性,我們稱此為「難治型幽門桿菌」。( 註:各檢驗方式中,胃鏡檢查為其中三者中最為精準的。)

 

  • 如何治療「難治型幽門桿菌」

若幽門桿菌感染患者,已經過標準的「開羅黴素三合一療法(clarithromycin triple therapy)」、「鉍鹽四合一療法(bismuth quadruple therapy)」或「左旋氧氟沙星療法(levofloxacin therapy) 」後仍無效,會建議患者轉介至特定醫院,進行「第三線(後線)抗生素殺菌治療」。

患者至特定醫院後,醫師首先會採集患者的菌種樣本,在特殊實驗室中進行「細菌培養」以及「抗生素受性測試」,再選擇適合患者殺菌用的抗生素做治療。滅菌治療為期4 - 8週,成功率可達8 - 9成以上;現今新的「分子生物學技術」可進行抗藥性基因檢測,能進一步提升殺菌的成功率。

  

  • 建議積極治療感染「難治型幽門桿菌」之患者特性

(1) 家族中,有「一等親」家人過去曾有「胃癌病史」者。
(2) 年紀在「50歲以上」,且曾有「胃炎」或「胃潰瘍」病史者。
(3) 胃黏膜已有「早期胃癌變異」者,例如「萎縮性胃炎」或「腸上皮化生」等現象。

 

難治型幽門桿菌感染患者,其「抗藥性」的產生,可能在患者年輕時就曾使用抗生素治療有關,或是身邊同住親友有幽門桿菌帶原而造成患者二度感染。「理想保險」的情況,若「同住親友」感染幽門桿菌,建議同住親友「共同」進行相關篩檢與治療,並在飲食上盡可能避免「共食」,以防止交替感染幽門桿菌的發生。 ( 按:目前醫學研究上對「同住共食」會傳染幽門桿菌有正反兩派說法,這邊以較謹慎的學派論點給予建議 )

© 2024 醫憲診所 - 胃腸肝膽科、內科|All rights reserved

© 2024 醫憲診所 - 胃腸肝膽科、內科
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