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10年來,「大腸癌」已超越「肺癌」成為國人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,晚期大腸癌的「五年死亡率」更高達 9 成以上。隨著台灣飲食西化及邁入高齡化社會 (「年紀」是大腸癌好發的關鍵因素之一 ),該如何有效預防大腸癌,且增加大腸癌早期診斷的機率,在現今預防醫學中,為胃腸肝膽專科醫師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。
「大腸癌」是一種由大腸黏膜上皮細胞,經過環境刺激及基因變異,所造成的癌變惡性組織。其中,國人最常見的大腸癌為「大腸腺癌 ( Adenocarcinoma )」,佔廣泛大腸癌的發生率 7-8 成左右,其它少見的大腸癌有「大腸基質瘤癌、大腸肉癌、大腸類癌、大腸神經內分泌瘤癌」等等。
從生活習慣本質上的改變,可遠離部分大腸癌,諸如:減少好發大腸癌的飲食 ( 紅肉 / 酒精 / 醃製 / 燒烤 / 油炸 ) 、增加蔬果的攝取、定期運動及每日排便的習慣,都能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。
本身若有大腸癌家族史 ( 尤其是直系血親 ) 、過往有大腸瘜肉史、年紀 40 歲以上( 註:過去公衛指引為 50 歲以上 ),應進行「大腸癌篩檢」以預防早期病變;特定好發大腸癌基因帶原者如:「kRAS、MSI-High、FAP」更需多加留意。
常見大腸癌的篩檢方式有分「糞便潛血」檢查與「大腸鏡」檢查,以下是兩者檢查的說明:
(1) 糞便潛血檢查 「糞便潛血」檢查最大的優點為「不具侵入性」,它能做大腸癌的「初步」判別;缺點為「檢體 (糞便)」易受「採檢」與「冰存」方式錯誤而造成潛血數值「偽陰性」;然而,即使是檢體採集與冰存方式皆正確,其大腸癌篩檢率「最高」也僅八成左右 ( 一般臨床經驗為六至七成 );此外,它並不適用本身已有腸胃道症狀的患者,若已有明顯「排便習慣改變、下腹痛、血便、貧血、體重減輕」,會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釐清病因。
(2) 大腸鏡檢查 「大腸鏡檢查」雖然較具侵入性,且檢查前的「飲食控制」與「清腸準備」也較為辛苦 ( 依據不同清腸藥品,清腸時間為 2-3 日不等 ),但對於大腸癌的篩檢最為「直接」,除了可偵測早期「瘜肉」與「腺瘤」外,以現今醫學的進步,絕大部分可隨大腸鏡檢查當下直接切除之 ( 內視鏡切除術 ),而毋需每次都經由傳統的開刀做處置。
當然,早期的「大腸瘜肉與腺瘤」( 大腸癌前身 ) 偵測,由專業的醫師做大腸鏡檢查並協助切除,仍是目前預防大腸癌的最有效方式,如果對於侵入性檢查 (大腸鏡) 有較高顧慮的民眾,建議至少也要做「兩年一次」的糞便潛血檢查。